第二章

和平靠的是實力

字級:

  人類的歷史幾乎就等同於一部戰爭史,發起戰爭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為了爭取自由、生存而戰;也有為了擴張領土而戰,當然更不乏有為了掠奪資源去侵略其他國家。而我們呢?從來沒有想要侵略別人,卻有許多國家覬覦我們的寶島家園,因此讓臺澎金馬各地都有許多與軍事有關的遺址,時刻提醒著國人:「和平」不是憑空而來!這些遺址、往事像是對後人訴說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本章景點圖像翻攝、引用自各地區觀光旅遊網站

柴小寶告訴你

第一節
不朽的光榮戰史

  自民國 13 年黃埔建軍以來,國軍就一直扮演中華民國守護者的角色,從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一直到保衛臺澎金馬的諸多大小戰役,都是國軍浴血奮戰,守護家園的歷史證明。因此,有許多人的家中長輩在服役期間,經歷過真實的戰爭,甚至在身上還留著象徵榮耀的痕跡─彈孔。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當年長輩們是怎麼來保衛國家,他們的英勇與犧牲完全不輸給現在的年輕人。

古寧頭戰役

圖/立下戰功的「金門之熊」M5A1 戰車(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圖/立下戰功的「金門之熊」M5A1 戰車(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民國 38 年 10 月 25 日,共軍第 10 兵團先遣部隊 9,000 餘人,分別搭乘 200 餘艘各式船隻,企圖利用暗夜渡海奇襲金門。共軍的登陸部隊在砲兵猛烈攻擊的掩護下,從金門壠口至古寧頭間地區強行登陸。雖然在作戰初期共軍突破國軍的防禦陣地,攻抵西山、湖南、安岐及 132 高地(東坑附近),但國軍並沒有因此潰散,反而激發起更堅強的奮勇抗敵意志,加上指揮官戰術運用得當,在經過三天的激烈作戰後,將所有登陸的共軍包圍殲滅於古寧頭北山的斷崖下,讓共軍妄想侵略臺海的第一場戰役,就此吞下了敗仗。

  古寧頭戰役是成功保衛臺灣的第一仗,也為後來建設寶島奠定最堅強的發展基礎。大家試想,如果當年沒有這些前輩完全不考慮個人生死的抗敵精神,如果古寧頭戰役的結局不是國軍獲勝,我們絕對不會有現在民主自由與安和樂利的生活。所以政府每年都會藉由舉辦紀念活動,邀請曾經參與戰役的英雄前輩們與其眷屬共同參加,除了要代表全體國人向英雄前輩們致敬,也緬懷犧牲的先烈,更重要的是 : 警惕國人「忘戰必危」!

「古寧頭戰畫 MV 」

大二膽戰役

  共軍在古寧頭大敗而逃後改變戰略,針對駐軍少,看似孤立無援的大、二膽島進行攻擊,再伺機奪取金門。民國 39 年 7 月 26 日晚間,共軍先以火砲猛烈轟擊大膽島,約 700 人搭乘機帆船、木船共計 30 餘艘,趁能見度不佳的暗夜發起攻擊。駐島國軍官兵雖然只有 298 人,在營長史恆豐沉著指揮下,發揮「上下一心、同島一命」精神,在激戰 17 小時後,將來犯共軍打得落花流水,成功俘虜共軍營、連長以下兩百多人。中製廠後來以此題材拍攝了「血戰大二膽」電影,確實值得您觀賞!

  特別值得一提,交戰中,大膽島的南北通訊中斷,在南山指揮的史營長為了要讓北山的第一連同時發起逆襲,於是派遣傳令兵賴生明前往第一連傳達作戰命令。然而南北山之間唯一的通道─中央沙灘,正是共軍登陸的地點,這表示賴生明不僅要冒著槍林彈雨,甚至是敵我雙方的砲火,還要穿越共軍陣地才可能完成任務,說是「有去無回」一點也不為過。即使如此,賴生明毫不遲疑、不計個人生死,雖然腳部受傷,仍不負史營長的託付,圓滿達成任務。金門的著名景點「莒光樓」的三個字,正是時任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請賴生明題書,是不是很了不起 ! 也為「小兵立大功」做出最完美的詮釋!

圖/大膽島有「前線中的前線」之稱,「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標語顯現了軍民同島一命的決心。(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圖/大膽島有「前線中的前線」之稱,「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標語顯現了軍民同島一命的決心。(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大二膽戰役 71 週年-血戰大二膽影片」

一江山戰役

  民國 44 年 1 月 18 日清晨,共軍動員陸、海、空軍所能用的火砲,在面積僅 1.2 平方公里的浙江大陳列島一江山發射超過 4 萬發砲彈。下午 2 時第一波共軍 3 千餘人開始登陸,王生明司令率全島 1,030 名國軍官兵奮勇抵抗;19 日共軍再增派 1 千人,王生明司令負傷指揮作戰,直到 20 日共軍持續增援發動第三次總攻擊,下午 4 時敵我相距僅50 公尺,王司令與剩下的官兵發起衝鋒,最後只剩一顆手榴彈給自己,壯烈成仁。

  在戰前,王生明司令與政治部主任孫剛甫上校與 150 位官兵刺破自己的手指簽名血書,表示誓死固守一江山的決心,並由孫主任對全體官兵講解「革命軍人成功成仁要義」。當時在一江山也有女性官兵,巾幗不讓鬚眉,展現不亞於男性的抗敵意志。4 位女性醫護人員,蔣桂花、黃鳳英、項小蘭及陳花玉為搶救同袍,不幸殉國;另一位游擊女英豪尹桂香在彈盡援絕後,面對共軍的勸降寧死不屈,選擇投海也不願變節投降,展現愛國心,都是令人感佩的女英雄。

圖/時任一江山守軍政治部主任的孫剛甫上校(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圖/時任一江山守軍政治部主任的孫剛甫上校(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一江山戰役 67 週年紀念專題影片」

八二三砲戰

  民國 47 年 8 月 23 日傍晚,共軍猝然對金門砲擊,第一波砲彈就瞄準了防衛部,不幸造成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三位副司令官為國捐軀與官兵多人傷亡,國防部部長俞大維、金防部司令官胡璉亦負傷。砲戰期間的 44 天內,共軍對金門猛烈發射了 47 萬餘砲彈,此種轟天裂地的鋼鐵雨,幾乎將大小金門島土地翻了好幾遍,不過,這樣瘋狂的濫炸,不但沒有打垮金門軍民的防衛力量,反而激發中華民國軍民抗敵的勇氣與信心,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以及盟邦美國支援之下,成功扭轉戰局,贏得最後的勝利,也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我們不但澆熄中共「血洗臺灣」、「解放臺灣」的囂張氣焰,而且我們更把臺灣建設為全世界堅守自由民主價值的標竿,也是今日對中共專制獨裁,最有力的反制力量。

  八二三砲戰與古寧頭、一江山戰役不同之處,是在於這一場砲戰,共軍攻擊的目標不只是軍隊或是想要占領我們的國土,共軍的每一發砲彈瞄準著我們軍民士氣發射,想要擊潰的是我們的內心,希望在每一次的轟隆巨響,震出我們的脆弱、轟垮守護家園的決心。共軍小看我們了,也低估軍民團結一心的程度,我們的軍民為了守護家園絕不妥協的決心,過去不曾動搖,現在更加堅定。

圖/八二三砲戰全程,我陸、海、空軍密切合作,出生入死,發揮以寡擊眾之奮戰精神,贏得輝煌戰果。(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圖/八二三砲戰全程,我陸、海、空軍密切合作,出生入死,發揮以寡擊眾之奮戰精神,贏得輝煌戰果。(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不只是在金門,全臺各地都有許多以八二三砲戰為主題的紀念公園,甚至也拍攝電影,以戲劇的方式,把當年前輩為國犧牲奉獻的情形,以藝術的方式永傳於世,你也有看過這部「八二三砲戰」嗎?

圖/位在金門的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
圖/位在金門的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

左圖/位在臺北大直的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 右圖/以八二三砲戰為題材拍攝的電影,當年可是超強卡司
左圖/位在臺北大直的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
右圖/以八二三砲戰為題材拍攝的電影,當年可是超強卡司

「烽火與和平-八二三戰役專題報導」

九二海戰

  民國 47 年 9 月 2 日,海軍南巡支隊所屬維源、沱江、柳江三艘艦艇,奉命執行護送任務,在維源、柳江兩艦掩護美堅艦在金門料羅灣進行運補作業之際,敵兩批計 8 艘快艇驟然來襲,兩艦迴旋閃避,維源艦雖中彈,依然猛烈還擊,共擊傷敵艦 5 艘。在完成載運,準備返航歸隊之際,發現共軍一批疾駛而來,沱江艦採取單艦挺進迎戰,此役海軍創下輝煌戰果,共計擊沉共軍魚雷快艇 8 艘、大型砲艇 2 艘及重傷砲艇 2 艘,英勇事蹟深值後人緬懷效法。

  在海軍左營基地裡,有一座「海軍九二台海勝利紀念碑」,潔白高聳的塔身,總是讓路過的官兵抬頭仰望;新一代國艦國造高效能艦艇,首艘就以「沱江」為名,而海軍司令部也配合新興戰力成軍,在 104 年出版了《江海歲月》專書,向那個風雨飄搖年代裡,奮不顧身的前輩們致敬,大家不妨馬上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就可以清楚了解這段海軍前輩發揮同舟共濟精神,沉著機警、英勇奮戰贏得光榮勝利的精采史實。

「九二台海戰役勝利 63 週年紀念影片」

左圖/海軍九二台海勝利紀念碑 右上圖/國艦國造的沱江與磐石軍艦;右下圖/海軍《江海歲月》專書
左圖/海軍九二台海勝利紀念碑
右上圖/國艦國造的沱江與磐石軍艦;右下圖/海軍《江海歲月》專書

第二節
感謝有他們-國軍英雄的故事

  位在臺北圓山,以禮兵交接儀式名聞遐邇的「國民革命忠烈祠」,是國內外許多遊客來臺北的必遊景點,依山面水,氣勢宏偉的忠烈祠,奉祀許多為國家犧牲奉獻的英靈;我們都知道,軍隊與國家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也是因為許多國軍英雄的大愛精神,讓中華民國的國祚綿延不絕,不論是抗日剿共,或是幾場重要保臺戰役,都是不計其數的先烈先賢,用熱血保護家園,用生命抵抗侵略,以下概述幾位英勇奉獻的國軍前輩,讓大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護國護民的李光前將軍

  李將軍畢業於中央陸軍官校第 16 期步兵科,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軍人,因為戰功彪炳獲頒光華乙種獎章。古寧頭戰役時,李光前將軍擔任第 19 軍第 14 師第 42團團長,受命向占領林厝的共軍發起反擊,為了激勵士氣鼓舞戰志,身先士卒帶頭衝鋒,激戰中遭敵人機槍掃射殉國,年僅 32 歲,是該戰役中最高階的殉職軍官。

  戰後地方百姓感念李將軍捨生成仁的精神,在金門金寧鄉西埔頭其殉國之處,設立鐫刻著「李光前團長殉國於此」的紀念石碑。民國 60 年,村民集資建廟祭祀,當時稱「軍府萬興公廟」或「軍府爺廟」, 65 年擴建並改名為「李光前將軍廟」,被當地居民奉為金門守護神。

圖/古寧頭戰役結束後,當地鄉民在村外祭祀陣亡官兵,供奉李光前為主神,並視其為戰場的守護神,65 年國防部追晉李光前為少將,深受地方百姓愛戴。

圖/古寧頭戰役結束後,當地鄉民在村外祭祀陣亡官兵,供奉李光前為主神,並視其為戰場的守護神,65 年國防部追晉李光前為少將,深受地方百姓愛戴。

生死無懼的王生明司令

  王司令生於民國前 2 年,15 歲時從軍,由士兵開始做起,因為作戰英勇、屢建戰功,23 歲時晉任上尉連長,抗戰初期在蘊藻濱 ( 上海市附近 ) 與敵人激戰 18 天,在兵、火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全連 100 多人打到只剩 9 個人,王生明雖然負傷仍頑強抵抗,受到胡宗南將軍的提拔,33 年晉升上校團長。43 年派任一江山地區司令,44 年 1 月 18 日爆發一江山戰役,苦戰三日終因彈盡援絕,王司令以最後一顆手榴彈自戕殉國,享年 45 歲。

  43 年底,戍守一江山的王生明榮獲第五屆國軍戰鬥英雄,返回臺灣接受表揚,那時候他心裡明白一江山局勢危急,這一次將是他最後一次返回臺灣,也是最後一次回家,一旦戰爭開打,將與最愛的家人永別。表揚後,返家與家人共進晚餐,王司令提議去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照片。44 年 1 月 7 日王生明讓唯一的兒子-王應文陪同到基隆搭船,臨別前囑咐「爸爸這幾天跟你說的話,要好好記住」,「你要好好聽母親的話」。十多天後,王司令壯烈犧牲成仁了,那張全家福照片是與摯愛的家人訣別的紀念。

左上圖/王生明司令全家福(家屬提供) 左下圖/臺北市中山區一江公園 右圖/位於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的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

左上圖/王生明司令全家福(家屬提供)
左下圖/臺北市中山區一江公園
右圖/位於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的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

「軍事 FUN-王生明路」

衝鋒陷陣的吳仲渤少尉

  吳少尉生於民國 16 年,在 34 年 3 月 29 日還是一個 18 歲的南開中學學生,響應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毅然投身軍旅加入空軍的行列,是空軍官校 25 期驅逐組畢業,任職空軍第 5 大隊第 27 中隊的少尉飛行官,在無數次的戰役中衝鋒陷陣、忠勇無懼。

  五年後,也就是 39 年的 3 月 29 日,吳仲渤自告奮勇參加出擊共軍在雷州半島樂民港集結的機帆船任務,不幸遭共軍砲火擊中,血染長空,壯烈殉國,那一年,吳仲渤 23 歲。他的姊姊吳慧女士在想念弟弟時曾寫道:「34 年 3 月 29 日,一個永垂不朽、千古長青的民族日,就是仲渤入伍的日子,新的意義、生活及生命,鑄煉了一個新的勇敢的人」。

圖/吳仲渤烈士與戰機合影 (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圖/吳仲渤烈士與戰機合影 (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紀念吳仲渤烈士影片」

 

盡忠職守的陳科榮少校

  海軍在民國 47 年 9 月 2 日的「九二海戰」中,發揮以寡擊眾的錨鍊精神,尤其是沱江軍艦採取單艦挺進迎戰,雖然船艦遭到重創,但官兵戰志堅定,對共軍快艇予以痛擊並創下輝煌戰果,陳科榮少校就是當時在沱江艦 ( 舷號 104) 上的醫官。他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就分發到海軍沱江軍艦服務。海戰發生時,陳醫官在官廳開設醫務室,搶救傷亡時自己也不幸中彈重傷,但仍指揮醫護兵搶救,直到自己傷重而亡,捨己救同袍,奮不顧身,忠於醫療職守的敬業態度,是海軍乃至於全體軍醫人員的典範。

  為了紀念軍醫陳科榮的精神,海軍將其銘刻在「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之外,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原海軍 812 醫院),有一棟「科榮醫學館」,就是用來紀念這一位海軍軍醫先烈。

「九二海戰前沱江艦長追憶陣亡官兵
-引用自華視新聞」

圖/左營基地內的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

圖/左營基地內的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

圖/紀念塔下方銘刻了歷年來海戰殉職的英雄之名

圖/紀念塔下方銘刻了歷年來海戰殉職的英雄之名

捨生取義的王同義上校

  軍人的英勇行為不分平、戰時,在穿上軍服的那一刻就已深植在每一個軍人心中。民國 101 年 10 月 3 日,王同義烈士在法國受訓期間,駕駛 M-2000-5 型戰鬥機自路瑟基地起飛,執行飛訓課目時,發生飛機故障,在生死交關時刻,他奮力控制飛機駛離人口稠密的住宅區,卻因此喪失跳傘求生的機會而殉職。

  王同義烈士捨生成仁的義舉,政府追晉為空軍上校,立法院特地修法,將「忠勇勳章」頒授規定增訂為「為保衛民眾,忠於職守,表現超越尋常之英勇行為,足資矜式者」,由總統特令頒給。法國空軍為表達對王同義烈士的感念與崇敬,特頒授航空獎章,並在失事地點設置紀念碑,碑上鐫刻著烈士英勇的肖像以及中華民國的國旗,王同義的英勇行為,揚芬異域,舉世同欽。

莒光園地「忠勇勳章」 表彰王同義與莊倍源烈士

圖/位在法國墜機地點的王同義紀念碑
圖/位在法國墜機地點的王同義紀念碑

圖/新竹「飛行公園」王同義紀念裝置藝術「展翅高飛」紀念其捨己為人、犧牲小我的高貴情操
圖/新竹「飛行公園」王同義紀念裝置藝術「展翅高飛」紀念其捨己為人、犧牲小我的高貴情操

第三節
來一趟軍史之旅吧

  為了使大家以懷抱「溫情與敬意」的心情,來認識我們所生活的美麗家園,接下來將以概述方式,介紹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政府遷臺等各時期,有關戰爭、軍事相關的人事物,期透過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並鼓勵大家多多善用休假期間,走訪這些與軍事或戰爭相關的遺址,進行軍事文化的巡禮,進而體認先人篳路藍縷、艱辛奮鬥的歷程與成就,從現在開始,由你我接手,為守護國家的現在與未來一起努力。

  在十七世紀以前,臺灣仍是一片由原住民活動,甚至先有海盜與倭寇盤據棲息,後有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殖民佔領的未開發土地。西元 1661 年,鄭成功入臺,翌年驅逐佔據臺灣的荷蘭人,開始大規模且有組織的移墾臺灣。明鄭在臺前後三代,共 23 年(西元 1661 至 1683 年)。鄭成功復臺後,不及一年便去世,因此任內種種措施僅屬奠基工作;其孫鄭克塽上任只有二年多便降清,也談不上有重大政績,惟第二代鄭經在位 20 年,成為明鄭治理臺灣的主體,而陳永華輔佐鄭經,綜攬政軍事務,成為明鄭經營臺灣規劃與執行者,其苦心擘畫,在行政體制的建立、土地拓墾與農業發展、經貿文教事業等方面多所建樹,所以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中說:「永華器識功業與武侯等,而不能輔英主以光復明室,徬徨於絕海之上,天也。然而開物成務,體仁長人,至今猶受其賜,澤深哉!」荷蘭人在臺灣留下的紀念遺址多在臺南地區,主要計有安平古堡、赤崁樓等,現今南臺灣許多地名只要有「鎮」、「衝」、「營」等軍事單位名稱,絕大多數都與明鄭有關。

左圖/臺南熱門景點安平古堡;右圖/赤崁樓及園區內的鄭成功議和圖雕像
左圖/臺南熱門景點安平古堡;右圖/赤崁樓及園區內的鄭成功議和圖雕像

圖/臺江國家公園四草綠色隧道曾是鄭成功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內海,出其不意攻擊荷蘭人的路線。
圖/臺江國家公園四草綠色隧道曾是鄭成功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內海,出其不意攻擊荷蘭人的路線。

  西元 1683 年,清廷管轄臺灣,至西元 1884 年的二百零二年間,殊少建樹。直到「中法戰爭」後,西元 1885 年清廷把臺灣改為行省,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在他的主持下,加強開山「撫番」,整頓財政,充實陸、海防,加強經濟與交通建設,以及興辦科學技藝教育等,欲把臺灣建設成為當時最進步的行省,他對臺灣的貢獻,真是豐功偉業,與鄭成功先後輝映。清廷治理期間,在臺留下的紀念遺址概為基隆獅球嶺隧道,以及槓子寮、大武崙、白米甕、二沙灣、獅球嶺砲臺、新北淡水「北門鎖鑰」、臺南安平「億載金城」。此外,在基隆役政公園內,保有一尊劉銘傳巡撫時期的「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

左圖/位於大武崙山的大武崙砲臺;右圖/淡水滬尾砲臺 - 門牌匾額上題「北門鎖鑰」
左圖/位於大武崙山的大武崙砲臺;右圖/淡水滬尾砲臺 - 門牌匾額上題「北門鎖鑰」

左圖/獅球嶺隧道八堵側出口「曠宇天開」匾額;右圖/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
左圖/獅球嶺隧道八堵側出口「曠宇天開」匾額;右圖/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

  西元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隔(西元 1895)年清廷戰敗後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隨後於當年 5 月 29 日,臺灣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紛紛自發性組織武裝部隊與日軍作戰,是為「乙未戰爭」。這場壯烈的戰役在臺灣的歷史上,可說是參與人數最多、死傷最慘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當時在臺灣生活的各族群均聯合起來抵禦日軍,戰事始自日軍於臺灣北部的澳底登陸,由北到南,終於屏東六堆地區客家軍於火燒庄(現今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一役,持續了近半年戰事後,臺灣進入日據時期。此期間的紀念遺址計有桃園平鎮的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屏東長治的六堆抗日紀念碑,以及屏東內埔的六堆紀念公園,相關電影則有《一八九五》(又名《一八九五乙未》)。

圖/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圖/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圖/位於屏東縣長治鄉六堆抗日紀念碑,右方為火燒庄古戰場紀念碑。
圖/位於屏東縣長治鄉六堆抗日紀念碑,右方為火燒庄古戰場紀念碑。

  日據時期(西元 1895 至 1945 年),臺灣的武裝抗日運動曾受到中國大陸革命運動的激盪與影響。西元 1912 年,同盟會成功建立共和體制,達成推翻滿清統治目標後,激勵了臺灣人民抗日的情懷,尤其辛亥革命成功後,臺人發動了數起抗日行動,計有西元 1912 年 3 月劉乾的「林杞埔事件」、6 月黃朝的「土庫事件」、9 月陳阿榮在南投的起義;西元 1913 年 3 月羅福星的「苗栗事件」、4 月張火爐、7 月李阿齊與 12 月的賴來、詹墩的「東勢角事件」;西元 1914 年羅阿頭的「嘉義事件」;西元 1915 年余清芳、江定、羅俊的「西來庵事件」,7 月楊臨的新莊起義,以及西元 1930 年原住民部落的「霧社事件」,臺灣人民前仆後繼,犧牲奮鬥的抗日精神值得紀念,遺址計有各地的抗日紀念碑和紀念公園。

圖/位於南投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內的「霧社原住民抗日羣像」
圖/位於南投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內的「霧社原住民抗日羣像」

左圖/屹立在新北市鹽寮海濱公園中的抗日紀念碑;右圖/位於臺東的逢坂抗日紀念碑
左圖/屹立在新北市鹽寮海濱公園中的抗日紀念碑;右圖/位於臺東的逢坂抗日紀念碑

  平心而論,日本據臺時期,在政治上採取同化主義,加強皇民化運動,將臺灣作為日本侵華與南進的補給地,在經濟及社會發展上,加強農業、水利與生產力,工業與交通建設,使衛生設施粗具規模,初等教育普及,治安改善等。因此,除了抗日史蹟外,同樣也有日人被臺灣民眾納入傳統信仰(臺南安南的鎮安堂飛虎將軍廟)或尊敬(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從這些例子可以證明,臺灣社會的多元與兼容並蓄,只要是對於國家和這塊土地有所助益與貢獻,都能得到尊崇。

圖/位於臺南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為了忠實呈現原貌,當時修復工程的技師還遠赴八田與一的故鄉-石川縣做為建築的依據,並引進日本的木匠技術建造此園區。

  民國 34 年(西元 1945 年)8 月 15 日,歷時八年,犧牲上千萬中華兒女的對日抗戰終獲勝利;9 月 2 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中華民國政府光復臺灣。今日臺北市中山堂就是我國臺灣地區接受日本投降的地點。由於 37 年 9 月開始,因應國軍陸續於錦瀋、徐蚌與平津的國共三場會戰失利,政府決意於 38 年 12 月 8 日遷都臺北,國軍為守護國家安全,與共軍先後展開古寧頭戰役、登步島戰役、大二膽戰役、一江山戰役和八二三砲戰等諸多戰役,確保國家從時局動盪轉危為安,並奠定現今臺灣的民主自由與安和樂利,相關戰役在金門、馬祖外島與各縣市均設有紀念園區、紀念碑和軍事博物館,非常適合休假的時候去走一走,體會一下軍史的新風貌。

圖/位於馬祖福澳港上方「枕戈待旦」精神標語
圖/位於馬祖福澳港上方「枕戈待旦」精神標語

「軍史探舊系列-馬祖南竿鐵衛行影片(上集)」

「軍史探舊系列-馬祖南竿鐵衛行影片(下集)」

圖/澎湖篤行十村保留了民國 60 年代眷村風情
圖/澎湖篤行十村保留了民國 60 年代眷村風情
「軍史探舊系列-金門戰地星霜影片(上集)」

「軍史探舊系列-金門戰地星霜影片(下集)」

「軍史探舊系列-澎湖菊島秘境影片(上集)」

「軍史探舊系列-澎湖菊島秘境影片(下集)」

  事實上,仍有許多戰爭的記憶,有待我們發掘保存,其中保鄉衛土的故事與精神,都值得我們傳頌學習,而要傳承這些前輩英勇事蹟,必須從教育著手,讓後人也能清楚地知悉─原來和平真的不簡單,該是我們這一代人接棒傳承了!

位於高雄岡山的航空教育展示館是全球唯一可以同時看到中美蘇戰機的展示館
圖/位於高雄岡山的航空教育展示館是全球唯一可以同時看到中美蘇戰機的展示館

位於臺南安平的定情碼頭德陽艦園區是臺灣第一座軍艦博物館
圖/位於臺南安平的定情碼頭德陽艦園區是臺灣第一座軍艦博物館

<< 第一章第三章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