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幾乎就等同於一部戰爭史,發起戰爭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為了爭取自由、生存而戰;也有為了擴張領土而戰,當然更不乏有為了掠奪資源去侵略其他國家。而我們呢?從來沒有想要侵略別人,卻有許多國家覬覦我們的寶島家園,因此讓臺澎金馬各地都有許多與軍事有關的遺址,時刻提醒著國人:「和平」不是憑空而來!這些遺址、往事像是對後人訴說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本章景點圖像翻攝、引用自各地區觀光旅遊網站

第一節
不朽的光榮戰史
自民國 13 年黃埔建軍以來,國軍就一直扮演中華民國守護者的角色,從東征、北伐、剿共、抗戰、戡亂,一直到保衛臺澎金馬的諸多大小戰役,都是國軍浴血奮戰,守護家園的歷史證明。因此,有許多人的家中長輩在服役期間,經歷過真實的戰爭,甚至在身上還留著象徵榮耀的痕跡─彈孔。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當年長輩們是怎麼來保衛國家,他們的英勇與犧牲完全不輸給現在的年輕人。
古寧頭戰役

民國 38 年 10 月 25 日,共軍第 10 兵團先遣部隊 9,000 餘人,分別搭乘 200 餘艘各式船隻,企圖利用暗夜渡海奇襲金門。共軍的登陸部隊在砲兵猛烈攻擊的掩護下,從金門壠口至古寧頭間地區強行登陸。雖然在作戰初期共軍突破國軍的防禦陣地,攻抵西山、湖南、安岐及 132 高地(東坑附近),但國軍並沒有因此潰散,反而激發起更堅強的奮勇抗敵意志,加上指揮官戰術運用得當,在經過三天的激烈作戰後,將所有登陸的共軍包圍殲滅於古寧頭北山的斷崖下,讓共軍妄想侵略臺海的第一場戰役,就此吞下了敗仗。
古寧頭戰役是成功保衛臺灣的第一仗,也為後來建設寶島奠定最堅強的發展基礎。大家試想,如果當年沒有這些前輩完全不考慮個人生死的抗敵精神,如果古寧頭戰役的結局不是國軍獲勝,我們絕對不會有現在民主自由與安和樂利的生活。所以政府每年都會藉由舉辦紀念活動,邀請曾經參與戰役的英雄前輩們與其眷屬共同參加,除了要代表全體國人向英雄前輩們致敬,也緬懷犧牲的先烈,更重要的是 : 警惕國人「忘戰必危」!
大二膽戰役
共軍在古寧頭大敗而逃後改變戰略,針對駐軍少,看似孤立無援的大、二膽島進行攻擊,再伺機奪取金門。民國 39 年 7 月 26 日晚間,共軍先以火砲猛烈轟擊大膽島,約 700 人搭乘機帆船、木船共計 30 餘艘,趁能見度不佳的暗夜發起攻擊。駐島國軍官兵雖然只有 298 人,在營長史恆豐沉著指揮下,發揮「上下一心、同島一命」精神,在激戰 17 小時後,將來犯共軍打得落花流水,成功俘虜共軍營、連長以下兩百多人。中製廠後來以此題材拍攝了「血戰大二膽」電影,確實值得您觀賞!
特別值得一提,交戰中,大膽島的南北通訊中斷,在南山指揮的史營長為了要讓北山的第一連同時發起逆襲,於是派遣傳令兵賴生明前往第一連傳達作戰命令。然而南北山之間唯一的通道─中央沙灘,正是共軍登陸的地點,這表示賴生明不僅要冒著槍林彈雨,甚至是敵我雙方的砲火,還要穿越共軍陣地才可能完成任務,說是「有去無回」一點也不為過。即使如此,賴生明毫不遲疑、不計個人生死,雖然腳部受傷,仍不負史營長的託付,圓滿達成任務。金門的著名景點「莒光樓」的三個字,正是時任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請賴生明題書,是不是很了不起 ! 也為「小兵立大功」做出最完美的詮釋!

一江山戰役

民國 44 年 1 月 18 日清晨,共軍動員陸、海、空軍所能用的火砲,在面積僅 1.2 平方公里的浙江大陳列島一江山發射超過 4 萬發砲彈。下午 2 時第一波共軍 3 千餘人開始登陸,王生明司令率全島 1,030 名國軍官兵奮勇抵抗;19 日共軍再增派 1 千人,王生明司令負傷指揮作戰,直到 20 日共軍持續增援發動第三次總攻擊,下午 4 時敵我相距僅50 公尺,王司令與剩下的官兵發起衝鋒,最後只剩一顆手榴彈給自己,壯烈成仁。
在戰前,王生明司令與政治部主任孫剛甫上校與 150 位官兵刺破自己的手指簽名血書,表示誓死固守一江山的決心,並由孫主任對全體官兵講解「革命軍人成功成仁要義」。當時在一江山也有女性官兵,巾幗不讓鬚眉,展現不亞於男性的抗敵意志。4 位女性醫護人員,蔣桂花、黃鳳英、項小蘭及陳花玉為搶救同袍,不幸殉國;另一位游擊女英豪尹桂香在彈盡援絕後,面對共軍的勸降寧死不屈,選擇投海也不願變節投降,展現愛國心,都是令人感佩的女英雄。

八二三砲戰
民國 47 年 8 月 23 日傍晚,共軍猝然對金門砲擊,第一波砲彈就瞄準了防衛部,不幸造成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三位副司令官為國捐軀與官兵多人傷亡,國防部部長俞大維、金防部司令官胡璉亦負傷。砲戰期間的 44 天內,共軍對金門猛烈發射了 47 萬餘砲彈,此種轟天裂地的鋼鐵雨,幾乎將大小金門島土地翻了好幾遍,不過,這樣瘋狂的濫炸,不但沒有打垮金門軍民的防衛力量,反而激發中華民國軍民抗敵的勇氣與信心,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以及盟邦美國支援之下,成功扭轉戰局,贏得最後的勝利,也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我們不但澆熄中共「血洗臺灣」、「解放臺灣」的囂張氣焰,而且我們更把臺灣建設為全世界堅守自由民主價值的標竿,也是今日對中共專制獨裁,最有力的反制力量。
八二三砲戰與古寧頭、一江山戰役不同之處,是在於這一場砲戰,共軍攻擊的目標不只是軍隊或是想要占領我們的國土,共軍的每一發砲彈瞄準著我們軍民士氣發射,想要擊潰的是我們的內心,希望在每一次的轟隆巨響,震出我們的脆弱、轟垮守護家園的決心。共軍小看我們了,也低估軍民團結一心的程度,我們的軍民為了守護家園絕不妥協的決心,過去不曾動搖,現在更加堅定。

圖/八二三砲戰全程,我陸、海、空軍密切合作,出生入死,發揮以寡擊眾之奮戰精神,贏得輝煌戰果。(青年日報資料照片)
不只是在金門,全臺各地都有許多以八二三砲戰為主題的紀念公園,甚至也拍攝電影,以戲劇的方式,把當年前輩為國犧牲奉獻的情形,以藝術的方式永傳於世,你也有看過這部「八二三砲戰」嗎?


右圖/以八二三砲戰為題材拍攝的電影,當年可是超強卡司
九二海戰
民國 47 年 9 月 2 日,海軍南巡支隊所屬維源、沱江、柳江三艘艦艇,奉命執行護送任務,在維源、柳江兩艦掩護美堅艦在金門料羅灣進行運補作業之際,敵兩批計 8 艘快艇驟然來襲,兩艦迴旋閃避,維源艦雖中彈,依然猛烈還擊,共擊傷敵艦 5 艘。在完成載運,準備返航歸隊之際,發現共軍一批疾駛而來,沱江艦採取單艦挺進迎戰,此役海軍創下輝煌戰果,共計擊沉共軍魚雷快艇 8 艘、大型砲艇 2 艘及重傷砲艇 2 艘,英勇事蹟深值後人緬懷效法。
在海軍左營基地裡,有一座「海軍九二台海勝利紀念碑」,潔白高聳的塔身,總是讓路過的官兵抬頭仰望;新一代國艦國造高效能艦艇,首艘就以「沱江」為名,而海軍司令部也配合新興戰力成軍,在 104 年出版了《江海歲月》專書,向那個風雨飄搖年代裡,奮不顧身的前輩們致敬,大家不妨馬上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就可以清楚了解這段海軍前輩發揮同舟共濟精神,沉著機警、英勇奮戰贏得光榮勝利的精采史實。

右上圖/國艦國造的沱江與磐石軍艦;右下圖/海軍《江海歲月》專書